在我国每年约55万心脏性猝死案例与不足1%的急救普及率形成的巨大反差下,企业的ESG实践不再仅是财报中的数字,更直接关乎社区的生命安全与治理韧性。近日,天力物业在北京四个社区的创新实践,为ESG中的“S”(社会)维度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将企业社会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命守护能力。
ESG作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尺,其“社会”维度如何落地,一直是企业探索的难点。天力物业在北京盛悦家园、尚悦居、华庭苑、丹麦小镇等四个项目的实践,精准地将AED急救网络建设作为ESG战略的核心支点,构建了“短期投入-中期运营-长期价值”的三层递进模式。
短期投入筑牢安全基线
天力物业率先在全国物业行业中布局AED设备,每4个项目有1个配备AED,商写项目已实现100%全覆盖。到2026年,将实现AED配置率和持证率均超50%。此次在北京,企业通过标准化配置,直接填补了社区应急救援的硬件空白,为居民生命安全撑起了第一道“保护伞”。这是ESG实践中最直接、最可见的硬件投入,体现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决心。
中期运营激活社区资
北京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社区共建”模式。设备并非由企业单一购买,而是通过业主捐款共建完成。此举不仅降低了成本,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将急救从“物业提供的服务”转变为“业主共同守护的家园”。同时,联合北京市红十字会开展的专业认证培训,采用“理论+实操”双考核,确保了技能的真实掌握。由此,业主的捐款、时间和学习热情,共同转化为了社区宝贵的“急救能力资产”,形成了“专业医护+持证业主+物业人员”的快速响应网络。这完美诠释了ESG所倡导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和“价值共创”。
长期价值提升治理韧性
天力物业的计划是到2026年,实现超50%社区的“设备+持证”双覆盖。这标志着其目标从单点投入转向构建整个社区的应急体系和抗风险韧性。这种将设备、技能、流程深度结合的模式,获得了属地街道的高度认可,被视为“科技与善意结合”的成功样板,为城市社区的应急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天力物业的实践表明,ESG不是遥远的理念,而是可以融入社区毛细血管的温暖行动。通过AED这一小切口,企业联动业主、政府,共同完成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建设”、从“硬件投入”到“能力构建”的跨越,真正实现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友邻幸福家”的使命注入了沉甸甸的生命安全保障。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